報載馬總統對當選前的政治承諾「金嶝大橋」要求行政院進行評估並提出報告,蠻好奇這條計劃中的大橋路線為何。上網站找了一下,大概是如下的規劃: 由金東的五龍山到對岸的大嶝島,全長在8 ~ 9公里,造價約需100億新台幣。



<當年砲轟金門的大嶝島也要跟金門手牽手了 ?>



<原來有三案,但都是由金沙鎮五龍山至對岸的大嶝島>


比較好奇的是,延宕已久的金烈大橋為什麼不先蓋呢 ? 去年返金時、初到烈嶼時,都曾搭船往返大、小金門之間;特別是81年秋、冬之際,我由台灣至金門、再由水頭至九宮,那次坐船的經驗實在太差,約20 人擠在小船上、乘著7、8級風、破著一個人高的巨浪,第一次看到同梯阿兵哥中約有一半站著吐...


而根據關心金門當地事務的網民表示,『事實上,在縣府的規劃之中,所謂「金門大橋」共分為六條路線(其中方案四會經過對岸海洋生態保護區,人家不會給你碰),其中由金門至烈嶼稱為「金烈大橋」,共分為南、北兩路廊,南路廊由塔山電廠附近出海,銜接烈嶼九宮碼頭,長度為3245公尺;而北路廊則由湖下至后頭,長度約為5400公尺,跨海橋樑部分為4700公尺(橋寬15公尺,主橋1300~1800公尺、邊橋1100~1600公尺、引橋約1900公尺)。前年2007年金門縣府所決議自力興建為金烈大橋—北路廊方案(由湖下至烈嶼后頭,感覺上兜了一大圈結果回到原點,早在1995年4月,縣府《金門大橋可行性研究》便已指出北路廊為最佳方案),最終目的在於擺脫「離島」命運(所謂「島嶼」是為海洋所包圍,而不與任何大陸接鄰),透過橋樑的銜接,金門將不再是一個島嶼,而是「半島」。』


只是,現在,錢在哪裡 ? 如果連「金烈大橋」都搞不定、又何必去談「金磴大橋」呢 ?


網路上摘取金門日報的一段評論,我覺得蠻值得關心這些事的人思考一番 :


2004年,金門舉辦了第八屆的「世界島嶼會議」,當中愛德華王子大學「島嶼研究中心」主任Godfrey Baldachino發表了一篇名為〝The Impact of Bridges and other 'Fixed Links' on IslandCommmuities: When Small Island are Connected to Mainland.〞(當小島與大陸相連後,橋梁等固定通路對社區所造成的影響)的論文。Baldachino在文中即指出「在愛爾蘭群島中,一八四一年時,沒有橋的島嶼有五十六處,人口是二萬八千多;到了一九九一年;無橋之島只剩二十七處,人只卻只剩下三千五百七十人。有了橋,反而使人口大量外移。」而且其中利弊也並非一般人所想像,他更明白指出「島嶼跨海大橋對誰有利呢?根據博德驅諾的研究,消費者、大型旅遊業之經營者、季節性的流動人口、橋樑的維修者、遊客都是贏家;對誰有弊呢?當地的常住人口、地方型產業、雜貨店、渡輪業者都是輸家!」


 


另外,五龍山在哪裡 ? 也請金東的軍友們指教。網路上提到的五龍山 :


西園聚落的後方,還有一處更突顯的高地五龍山,山上在一九五○年就構建了一座觀測碉堡,堡內有高倍望遠鏡,一則可以監視金門北部海面的動靜,再則也作為砲兵觀測指揮所。在五龍山靠海岸的背面,駐守一連砲兵,配備四門一五五榴彈砲,砲陣地後方,就是與西園幾近連在一起的後市聚落,就這樣使五龍山觀測所、砲兵陣地、後珀聚落,正好連成一線。


二三砲戰期間,共軍為了攻擊這座觀測所和四門大砲,將數以千萬計的砲彈瞄準在這條線上,不幸的是,只要有些微的差池,砲彈就落在後有或是西園聚落的東側部分,所以在八二三砲戰期間,後巧這個原本只有十多戶人家的小聚落,幾乎被夷為平地,根本就找不到一堵比較像樣的屋牆。而全村有一百多戶人家的西園,整個東半部也沒有一棟找不到彈痕的民房。


更詳盡的介紹,借用金門部落與大家分享吧 !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Reggie 的頭像
    Reggie

    雷擊的部落格

    Regg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